中药材网欢迎您!打造免费的中药材信息查询平台!

当前位置:首页>针灸穴位>针灸文化 >

承前启后窦太师

发布时间:2019-10-10源自:中药材网作者:中药材网整理阅读(77)

  经过北宋王朝对于医药的大力扶持,校正医书局大量医学书籍的校订出版,发展到金元时期,整个中医界的理论素养有了普遍提高,学术氛围空前活跃,著名的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分庭抗礼,金元四大家争奇斗艳,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。而在针灸界,也产生了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——窦默。

  窦杰字汉卿,后更名窦默,早年师承王翁、李浩,后从谢宪子学习“伊洛性理之书”。历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、太师等职,故又有“窦太师”之称,累封魏国公,谥号文正。在元史中记载,“帝(忽必烈)尝谓侍臣曰:‘朕求贤三十年,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。如窦汉卿之心,姚公茂之才,合而为一,斯可谓全人矣。’”窦默以其高尚的品格,征服了元世祖忽必烈。除去可圈可点的政绩和为官之道外,事实上窦默对于针灸的功绩也是彪炳千古的,窦默对于针灸理论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窦汉卿像

窦汉卿像

  学习针灸的人,鲜有不知道《标幽赋》的,短短的79句赋文,1318字,却先后有元代王开、王国瑞,明代徐凤、高武、杨继洲、吴崑,以及清代李学川等诸多针灸名家,为此赋作注,足见此赋的学术价值和地位。此赋之所以名为“标幽”,是将针灸学中较为精深奥妙的理论通过歌赋的形式加以阐释,让后人能易学会用。由于《标幽赋》惜墨如金,字字玑珠,往往一两句话对于后世的影响,就极其深远。如“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,方见幽微,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”,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广泛传播,无疑做了很好的宣传。正如他在朝廷的地位一样,一言可以兴邦,一言亦足以兴医。对于取穴法,他也有自己的观点,“大抵取穴之法,必有分寸,先审自意,次现肉分,或伸屈而得之,或平直而安定”,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“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,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”。意思是选用一个穴位就必须将该穴前后左右四穴都取好,以便根据五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穴位,选用一条经脉,必须明确左右两经的位置,这样才能保证经脉的定位不偏不倚。此外,还介绍了他的取穴经验“在阳部筋骨之侧,陷下为真,在阴分郄腘之间,动脉相应”。这些至今仍然很好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。

  八脉交会穴又称“窦氏八穴”,因窦氏对该八穴的极力推祟而得名。窦氏在“流注八穴序”中说:“予少对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,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。起危笃患,随手应者,岂胜数哉!予嗜此术,亦何啻伯伦之嗜酒也。”八穴特殊功效的发现,据窦氏序中所言,“是少室隐者所传也”,可见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结晶。窦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,不断深化对八穴的认识,总结出八穴主治213证。如内关25证中包括九种心痛、心胸痞满、中满不快、吐逆不定、米谷不化、腹肋胀痛等症,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。八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,分属小包、牌、三焦、胆、小肠、膀胱、肺、肾八经,且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,临证使用时主客相配,具有适应证广、高效安全等特点,因而为后世针家所重视。窦氏在《标幽赋》中还对八穴的功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:“阳跷、阳维并督带,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;阴跷、阴维任冲脉,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。”根据八穴与八脉的关系,将八穴分属阴阳,分主表里,分治经络与脏腑,可谓提纲挚顿,故为后世所尊崇。

  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高低,还体现在他的判断力上。在《素问》遗篇中有《刺法论》一篇,据考证该文为宋代一个懂医的道人所作,由于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认为是后人托古伪作,不足为据,因此长期湮没在故纸堆中。然而一篇文章学术价值的高低,并不取决于是不是古人的作品,该篇《刺法论》总结了宋以前的刺法,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,窦默慧眼识珠,系统继承,经过提炼,并且结合当时的刺法经验,总结成为刺法的规范。其

|<<

<<

<

1

2

>

>>

>>|

后明代各家又加以发扬,历来谈刺法者均不离乎此。

  此外在腧穴理论方面,窦氏及其传人留下了大量的经验,体现在《玉龙经》、《杨氏家传针经图》、《窦太师秘传》中,时至今日,当我们制订《经穴主治》国家标准时,依然将其作为三支可靠文献的一支。

  所谓“下品司医,中品司政,上品司天”,窦默以医道名世,以政绩流芳,亦可谓得道者矣!

黄帝内经素问遗篇

黄帝内经素问遗篇

|<<

<<

<

1

2

>

>>

>>|

原文链接:https://zyc.org.cn/zhenjiuwh/2080.html ,转载务必保留。


[list:title]

版权与免责声明

中药材网(网址:zyc.org.cn)已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。

·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、药学专著、杂志及文摘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凭据。
· 本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参考,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,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,不得侵犯本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。若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,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。
· 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通知本站并提供证明材料,我们将7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。

上一篇:帛书十一脉灸经

下一篇:敦煌医简

Copyright © 2019-2024 中药材网 版权所有  皖ICP备2022000931号-1  皖公网安备34160002000120号XML地图技术支持:中斋